巴曙松 | 关于解决小微经营者融资难问题的政策建议
核心观点
现金流断裂和融资能力差是小微经营者面临最主要的困难之一。
近八成小微经营者面临融资缺口,获得融资支持是小微经营者当前最需要的政策救助措施之一。
在已有的救助措施中,免息低息贷款和延期还本付息最为有效。
互联网银行成为小微经营者的重要融资渠道,扶植了受疫情冲击的小微经营者快速复产复工。
以互联网银行为代表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将通过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手段长效服务小微经营者发展。
01
引言
小微经营者是指经营规模较小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经营者,包括小店、摊位和流动经营的商贩等,还有少量小微企业。为防控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冲击,不少经济体不得不通过封城和严格的出行控制和社交隔离让经济活动进入停滞状态。由于全球物流、人流受到严格限制,经济出现系统性停滞,导致不少微观经济主体陷入经营和财务危机。本次疫情对企业的冲击明显不均衡,小微经营者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
小微经营者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恢复,以及就业和社会稳定。与历史上数次经济危机不同,本次疫情对经济各个部门均带来巨大冲击,特别是迫使经济从“线下”转向到“线上”,“接触经济”转向“距离经济”。这对小微经营者带来了一定冲击,一方面大部分小微经营者从事的“触达型”服务业,在生产运营中难以保持社交距离,另一方面,小微经营者现金流薄弱,经济陷入停滞后,小微经营者现金流立即断裂。小微经营者主体为个体工商户,处于家庭和企业之间,在疫情冲击下,小微经营者的财务脆弱性风险更为明显,更需要金融支持,但往往也更难获得金融支持。
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指出要秉持“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特别是在普惠金融领域,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最新技术的运用为解决小微客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出了新的可能方案。在金融科技助力下,头部小微企业融资难获得一定程度缓减,但长尾小微经营者融资难现象依然突出。目前来看,中国的银行业市场上,似乎已经初步形成了大型商业银行服务头部小微企业,中小型银行和地方城商行服务部分中部小微企业,互联网银行和部分合规小贷公司主要服务微型企业的分层次发展局面。在本次疫情中互联网银行在支持小微经营者快速复工复产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基于蚂蚁金服关于小微经营者疫情期间经营及融资调查问卷,从描述性统计角度展示了小微经营者复产复工情况及面临的主要困难,融资渠道及缺口问题,以及对政策的响应及诉求。本文主要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疫情冲击下小微经营者的融资困境,另一方面是互联网银行在缓解小微经营者在融资贵和融资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02
调研问卷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调研采用线上调研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25205份。
投放渠道:支付宝首页、网商银行APP和网商银行官网,投放对象为线上和线下的小微经营者。
投放时间:2020年3月
受访者收入情况:33.2%的被调研小微经营者2019年营业收入在10万元以下,62.9%在30万元以下,84.9%在100万元以下,仅有15.1%营业收入超过100万元。
受访者经营规模:88.2%雇佣员工数在10人以下,76.0%雇佣员工数在5人以下,33.4%没有雇佣员工。
由此可见,本次调研样本中绝大部分是经营规模较小的个体工商户、个人经营者,包括小店、摊位和流动经营的商贩等,还有少量小微企业。
受访者经营场所:租赁店铺/房屋的占比69.4%,租赁摊位的占比4.7%,自有店铺/房屋的占比14.9%,流动经营的3.9%,纯线上电商占比2.6%,其他经营场所占比4.6%。
小微经营者所使用的的经营场所主要来源于租赁,没有可用于抵押的固定资产,因此从传统银行信贷机构获取工商经营性贷款的可能性较低。
从年龄来看,被调研小微经营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6-45岁(76.5%),近半数(47.1%)在26到35岁之间,这说明青壮年为小微经营者的主力军。
从性别来看,77.5%的小微经营者户主为男性,小微经营者主要基于家庭性质的经营模式。
从行业分布来看,服务业占比最高达83.7%,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占比12.1%,农林牧渔业占比4.1%。在服务业中占比最高的细分领域分别为批发零售业(35.3%),住宿餐饮业(20.5%)和民生服务业(10.4%)。
从经营情况来看,51.6%的小微经营者已经开工,17.6%已部分开工,仍有30.8%未开工。在未开工的小微经营者中,40.7%计划3月底前复工,27.0%计划4月底前复工,4.1%计划5月底前复工,3.0%计划5月后复工,还有25.2%表示受疫情影响严重,可能无法复工。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小微经营者经营逐渐恢复,需要注意的是约有四分之一的小微经营者受冲击影响较大,未来可能退出市场。
总体来看,小微经营者的收入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且主要分布在消费服务领域。受疫情影响,消费服务行业从“线下”转向“线上”,对仅服务于“线下”的小微经营者产生一定的冲击。小微经营者往往采取家庭性质的经营模式,经营收入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经济停滞对相关家庭储蓄消费决策产生一定冲击。
03
小微经营者经营困境的形成
经营和财务困境是小微经营者面临的两大主要困境。经营困境主要指小微经营者无法完全复工复产导致的营业收入不及预期,财务困境主要指小微经营者由于资金链断裂且无法从外部获取融资导致的复工复产不及预期。
小微经营者复工障碍主要有五类,分别是市场需求不足、供应链制约、融资困境、物流障碍及防疫要求。第一,市场需求不足表现为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收入不及往年同期。第二,供应链制约表现为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上升。上游企业未复工,生产原料供应不足导致原材料价格上升。雇员或所在地严格管控,雇员无法正常返岗,用工紧缺。第三,融资需求表现为小微经营者雇佣工人数少、营业收入低,抵押品不足,从银行等传统信贷机构获取融资较为困难。第四,交通管制导致物流受阻。第五,缺失防疫物资、防疫成本高和复工审批繁琐等也影响了小微经营者正常复工。未复工小微经营者担心复工后疫情在员工之间传播面临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风险。
图1展示了目前小微经营者面临的经营困境。小微经营者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排名前三的为:市场需求疲软导致的订单量、客流量减少(47.6%);未开工,但仍需支付各项固定支出,如房租、员工工资等(34.5%);以及现金流断裂,难以获得融资,已无法维持日常运营需求(20.5%)。选择没有困难的小微经营者仅为4.2%,不足5%。
表1显示新冠疫情对小微经营者的影响并不均衡。从行业来看,文教娱乐业无法复工的比例最高(68.7%),第二为建筑装修业(44.2%),第三位交运物流业(24.2%)。服务行业无法复工复产的比例高于制造业,这可能因为服务业直接面对客户,属于“接触式”经济。从雇佣规模来看,雇佣规模越小的经营者无法复工比例越高。没有雇佣的小微经营者中有30.0%受疫情影响严重,可能无法复工,雇佣人数在5人以下的小微经营者中有24.4%可能无法复工。雇佣规模相对较小的小微经营者往往为以属于服务业的个体工商户,以小店和摊位为主。雇佣规模相对较大的小微经营者往往为小型加工制造企业。服务业无法复工比例较高导致了雇佣规模较小的小微经营者无法复工比例较高。值得注意的是,未开工的固定支主要影响从事服务业的小微经营者,其中房租占比较高。
表2为已开工的小微经营者盈利和营业收入恢复状况。已开工的小微经营者中,48.3%处于亏本经营状态,27.5%处于保本经营状态,20.6%略微盈利,仅有3.6%盈利可观。已开工的小微经营者中,88.7%的日均营收未恢复至正常水平的八成,67.6%未恢复至正常水平的五成,41.8%未恢复至正常水平的三成。已开工的小微经营者中,由于营业收入尚未完全恢复,小微经营者盈利状况堪忧。更细微的数据显示已开工小微经营者中,文教娱乐业、建筑装修业业、民生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日均营收未恢复至正常水平一半的比例最高,受影响最为严重。
04
小微经营者政策诉求与救助政策运行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小微企业面临极大的生存困境,为了拯救中小微企业保障经济社会稳定运行,从中央到地方多层次、多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施行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与中小微企业相比,以个体工商户为主的小微经营者由于多以家庭模式运营,规模更小,营业收入更低,数量更多,救助政策可能无法全面覆盖。由于政府承担的功能比较多,疫情期间增加了更多的工作,资源有限,难以在短期内快速满足如此量大面的小微经营者的应急需求。
表3为各项救助政策的效率,仅调查了享受救助政策的小微经营者。表3第一列为小微经营者对各项救助政策的判断,第二列为小微经营者认为最有效的政策。从政策有效性角度来看,69.3%获得免息或低息贷款优惠的小微经营者认为该政策对降低成本和促进经营有效,59.9%获得延期还本付息优惠的小微经营者认为该政策有效,52.1%获得房租减免优惠的小微经营者认为该政策有效。已享受优惠政策的小微经营者中,29.7%认为低息或免息贷款最有效,15.3%认为房租减免最有效,仅有3.4%认为阶段性水电气价格优惠最有效。
表4为小微经营者最希望得到的政策支持。从调查结果来看,小微经营者最希望落实优惠贷款政策,获得流动性支持。当前,小微经营者最希望获得的支持是落实贷款优惠政策(39.2%)、降低贷款门槛(38.7%)和落实政策补贴、纾困资金等(25.0%)。
在常规状态下政府主要通过商业银行来落地信贷优惠政策,服务实体经济企业。传统商业银行对小微经营者的了解都非常有限,缺乏低成本触达和服务小微经营者的网络和能力。不少业务需要线下办理,贷前要求现场调查,贷中需要现场检查,对中小微企业尽职调查成本高、收益低。因此,传统商业银行能够覆盖到的中小企业数量非常有限。部分大中型银行不仅为商业机构,还是上市公司。如果传统商业银行在现有技术、渠道和信息条件下,放松信贷标准,会增加坏账,对银行的声誉和股票市场估值等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银行承担贷款损失的数额很有限。多数传统商业银行近期对贷款企业的本息展期不超过3个月,无还本续贷也有限,而且主要针对与防疫产品有关的重点企业。银保监会要求银行要甄别企业是否受疫情影响,不能借机放松标准。因此,不能完全依赖商业银行来触达和服务的中小微企业。
05
小微经营者融资困境的形成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市场需求疲软问题逐步缓解。但新冠病毒潜伏期长、传染性强,疫情持续时间充满变数,“抗疫”呈现出长期化的趋势。疫情防控措施对供应链和员工返岗造成约束,导致小微经营者复工复产难度大,小微经营者在疫情期间维持和恢复经营的现金流压力更大,不少小微经营者遇到资金周转难题。
调查结果显示小微经营者主要融资渠道为互联网银行(40.5%)和信用卡(36%)。有融资缺口和融资已满足的小微经营者中,超四成(40.5%)已通过互联网银行获得融资,例如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36.0%已通过传统银行个人信用贷或信用卡获得资金,25.8%已向亲朋好友借款,仅有13.9%获得了传统银行发放给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性贷款。另外,还有13.0%没有任何融资渠道。从营业收入规模来看,有融资缺口和融资已满足的小微经营者中,营收规模越小,获得传统银行经营性贷款的比例越低,使用亲朋好友借款的比例越高。2019年营业收入在30万到1000万元的小微经营者中,使用互联网银行信用贷的比例最高。从融资缺口规模来看,融资已满足的小微经营者中,大部分通过互联网银行信用贷款(32.1%)、传统银行个人信用贷/信用卡(28.0%)和传统银行经营性贷款(19.3%)获得了融资。面临缺口的小微经营者中,融资缺口越小,获得传统银行经营性贷款的比例越小;融资缺口在1万以内的小微经营者中,有22.5%没有融资渠道。
目前对小微经营者的金融救助,主要是不断加大信贷投放规模和优惠力度,并且依赖银行来落地信贷优惠政策。但受疫情等多因素影响,不少企业尤其是小企业遇到资金周转难题。中国小微企业或经营者在金融服务可获得性方面存在“二八现象”,头部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已获一定程度缓减,但仍有数千万长尾小微经营者处于金融服务空白区。近年来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出现了主要服务小微企业和经营者的互联网银行,例如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互联网银行定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定位有所不同,主要通过大数据风控和互联网贷款等创新性金融科技手段来实现,强调借助线上渠道和大数据风控,通过“无接触贷款”等便捷方式,争取把资金精准输送到现有银行体系无法触达的小店、小摊贩等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中。
图2展示了小微经营者融资缺口分布情况。被调研小微经营者中,19.5%当前的经营中没有融资缺口,2.4%已获得融资满足了资金需求,其余78.0%面临融资缺口。其中,48.5%的融资缺口在10万以下,72.0%的融资缺口在50万以下,仅有2.0%的融资缺口在100万以上。疫情期间,部分银行积极响应中国银保监会号召加快了线上审贷力度,但对小微经营者的触达网络与信息获取仍然有限,一些业务和审贷内容仍需线下尽调核查。疫情期间,由于人员隔离,即使是地方中小银行,由于技术条件限制,也难以对新的中小微企业客户进行现场尽职调查。因此,受疫情冲击小微经营者存在大量的融资缺口。
当前,中国抗疫贷款政策落实的一大障碍是,线下银行对个体户和微型经济的触达渠道和风控能力有限。在中国的分层次金融供给体系中,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以服务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为主,贷款审核通常采用线下、人工的方式进行,单笔放贷成本较高,难以满足小微经营者几万元、几十万元的贷款需求。城商行、农商行等区域性银行等虽然具有服务当地中小企业的优势,但对于缺乏规范财务数据、信贷记录和抵押品的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甚至路边摊、农户等,触达渠道和风控能力有限。另外,疫情期间,银行网点服务受限,中小银行的数字化服务能力普遍不高,难以独立满足广大小微经营者“无接触、无抵押”、“短频快”的贷款需求。许多个体工商户在中国政府网留言表示,目前最大的难处不是“融资难、融资贵”,而是根本无法获得融资。
表5显示了小微经营者融资需求状况。表5第一列显示了有融资缺口的小微经营者最希望得到的融资帮助。有融资缺口的小微经营者中,近一半最希望获得的融资帮助是提高贷款额度(42.9%),24.2%的小微经营者希望降低贷款利率,14.4%的小微经营者希望延长还款期限,12.1%的小微经营者希望采取灵活还款的方式,例如随借随还和先息后本等。有融资缺口的小微经营者中,超七成(71.2%)需要使用贷款资金的时长为一年以内,用于中短期流动性周转。目前越来越多的小微经营者加入电商生态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这些平台企业拥有触达小微经营者的网络,掌握了小微经营者经营活动及交易数据。银行可与电商平台合作,结合小微经营者的纳税记录自动智能评估经营能力,通过提高授信额度,降低融资利率,延长还款期限和创新还款方式等选择合格的小微经营者进行纤困。
06
结论与政策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已经有目共睹,市场已经预期到这一次冲击带来的经济衰退程度或会超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冲击存在差异性。小微经营者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而且小微经营者面临更严峻的融资困境。
从小微经营者目前面临的困难来看,小微经营者复工复产呈现出复工复产弱的现象,营业收入和盈利均不及预期。与加工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的小微经营者受到的冲击更大。现金流断裂和融资能力差成为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重要障碍。
从现有政策效率和政策诉求来看,超七成小微经营者没有享受到任何抗疫优惠政策。在已有的救助措施中,免息低息贷款和延期还本付息最为有效。近八成小微经营者面临融资缺口,获得融资支持是小微经营者最需要的政策救助措施。
从小微经营者融资困境来看,近八成小微经营者面临融资缺口问题,提高贷款额度和降低贷款利率是小微经营者对融资纾困的最大诉求。互联网银行成为小微经营者的重要融资渠道,扶植了受疫情冲击的小微经营者快速复产复工。以互联网银行为代表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将通过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手段长效服务小微经营者发展。
支持小微经营者融资不仅是疫情期间的权宜之计,需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的力量,为创造就业半壁江山的微型企业和个体经济搭建长效的融资体系,这不但有助于改善长期以来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还有可能成为稳定就业,建设市场化的普惠融资体系的一个切入点。
首先,以此次疫情为契机,以数字技术为抓手,以互联网银行为主要业务平台,搭建小微融资长效供给体系。一是疫情期间开展的远程开户、个人二类账户升级等业务创新取得了较好效果,建议监管部门允许相关政策长期保持稳定,使之成为常态化的小微金融服务方式;二是放宽互联网银行的相关限制,鼓励股东持续投入资源,增强互联网银行服务小微的实力;在当前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放宽互联网银行股东属性限制,允许外资、国资等不同属性资本入股互联网银行。
其次,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鼓励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银行联合放贷。大中型银行资金实力雄厚,同时拥有专业人才储备,互联网银行线上场景丰富,触达小微经营者的渠道畅通,双方通过联合经营,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帮扶疫情冲击下遭遇困难的小本经营者。
第三,设立多层次小微经营者纾困基金,充分利用产业链龙头企业和生态群电商平台资源能力,管理中小微企业纤困基金。纤困基金不列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考核指标,可以设置相对高于银行的不良率,选择审计机构对执行状况和效果进行审计,纾困效果考核以受益企业总体就业、税收、五险一金缴纳等作为主要指标。